由
于2016-05-18 21:48:24编辑来山南旅游,国内外游客除了参观各式各样的景点之外,还要品尝具有山南当地特色的美食。本站小编现做一整理,以飨读者,详细介绍山南地区美食:
山南地区的饮食与西藏其他地方大同小异,以藏餐和川菜为主。藏餐馆的布置设计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,藏餐种类非常丰富,有各类灌肠、青稞酒、酥油茶、风干肉、凉拌牦牛舌、糌耙、酸奶、烤肠、各种糕点等。山南地区的藏餐馆藏餐算是很正宗的,值得品尝。倘若想要吃更地道的山南美食,最好是去藏民家中做客。通常藏民都会盛情款待,但一定要遵守当地风俗,不要违反藏族的禁忌。此外,山南各大城镇上还有很多四川人开的川菜馆,价格合理,十几至二十元便可享受美食。
山南美食推荐:
1、麻森:是一种称为“煺”的酥酪糕,放适量的酥油、碎奶渣及碎红糖在盘子里搅拌揉合,盛入一方形小木盒内,用手塞满压实制成方形糕,此糕味道香甜可口,乃是食用糌粑的最好伴料。
2、香寨:是藏民吃米饭时的最佳菜肴,把土豆煮成八成熟去皮后切成小块待用,葱段放入油锅内稍煎后放入石槽中捣拦盛碟内待用,用凉水把咖喱粉拌和成糊状倒入油锅内做成油咖喱待用。用适量酥油将剁成块的羊肉烹炒后放入锅内加水闷煮,再放入土豆、油咖喱、盐巴、生姜、茴香、丁香、胡椒、藏蔻等调料,搅拌煮熟就可以了。可撒上葱泥吃,真是美味,调料更是芳香无比。
3、祛瑞:是藏族群众,特别是农民在春天吃糌粑的最好佐菜,把夏天的鲜奶酪装进皮袋内放到阴凉处,长闷久存发酵做成奶渣,来年春季取出捣碎成小圆块,倒适量水、肉片、面粉、干辣椒、盐巴在锅内,再放圆块的奶渣一起煮。再用另一锅煮适量的碎麦片至八熟后倒入主锅内搅拌均匀,用文火闷煮熟就可。祛瑞味道甜美,吃的时候身体很暖。
4、.糌粑:是藏族的特有主食,它是把青稞或豌豆等炒熟磨成面粉,吃时和酥油茶拌着用手捏成团吃,也可用盐茶、酸奶或青稞酒。藏民还经常用萝卜、油菜叶和糌粑一起煮成粥,藏语叫“土巴”,来代替主副食。
5、酸奶:是山南地区特有的美味食品,由乳汁发酵酿制成的半凝固体食品,有用提取酥油后的酪浆制成的“达雪”和用没提过酥油的奶做成的“俄雪”两种。因为酸奶是牛奶经过发酵后制成的食品,具有丰富的营养元素,有助于消化,生津止渴,最适合老人和小孩吃。据说,常吃吃酸奶可以延年益寿。
6、氽灌肠:又叫三肠、五肠,藏民在新年时成批灌制此菜,供过年吃的,类似汉族的香肠。把新鲜羊小肠作为衣,分别灌入羊血、羊肉、青稞面或豆面,分称为血肠、肉肠、面肠,合称三肠;另有灌入羊肝、羊油者,分称为肝肠、油肠,与前三肠合称五肠。味道香鲜,食而不腻,清爽开胃,是很好的凉菜,随食随取,可保存长达一年。
7、风干肉:风干的牛羊肉,藏区牧民喜欢的食品,每年冬季藏民把牛、羊肉割成小块串上,或用竹笼挂在帐房、屋檐下的阴凉处,使之冰冻风干,自然脱去水分,来年3月后取下烤食或生食均可,经过风干之后的牛羊肉富含多种营养,美味可口耐饥,肉质酥脆,味道鲜美,食之余味无穷。常吃风干肉铸造和哺育了藏胞剽悍傲岸的体魄,形成了开朗、热情、粗犷的性格。
8、.酥油茶:藏族同胞的主要饮料,可以驱寒、去腻、充饥、解乏和清醒头脑。茶叶中富含多种维生素,可减轻高原缺少蔬菜带来的损害。藏民非常好客,常用酥油茶来招待客人,此时客人不能谢绝,否则藏民会认为您非常失礼。
9、青稞酒:藏语叫“羌”,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,是用西藏本地生产的一种主要粮食——青稞制成的,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可以清肠通便、清除体内毒素,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、磷、铁、铜、锌、硒等微量元素。酒味醇香,清亮透明,口感绵长且不易醉,加温饮用口味更具独特风格。
10、帕查麻枯:先揉面捏成面疙瘩,投入沸水锅内煮熟滤干待用。再用一锅炼酥油后倒入煮熟的面疙瘩中,加适量的红糖、碎奶渣搅拌既成。帕查麻枯味酸甜可口,油腻。
11、萝卜萝果:将羊肉剁成块放入锅中加盐煮熟,后把萝卜去皮洗净切成厚度适宜的圆块稍煮一下,滤干放入肉锅内,再加生姜、盐巴、花椒,搅拌后稍微烹煮,放上葱即可。此菜肉鲜而嫩,可口脆腻,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物。
以上就是山南地区美食的详细介绍,看过西藏山南地区丰富的美食介绍,是不是有种想要品尝的冲动,那就立马行的起来前往山南旅游吧。
想要了解更多西藏旅游相关信息,欢迎查阅奥德赛旅行网(www.tibetcn.com),或直接添加微信139 8909 6049,咨询最新西藏旅游线路以及报价。
答:青稞酒
到藏区不喝青稞酒,那简直是白来了。青稞酒,藏语叫做“羌”,是用西藏本地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――青稞制成的。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,逢年过节、结婚、生孩子、迎送亲友,必不可少。 这种酒酒色清淳,口感绵长但不易醉人。
酥油茶
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。是西藏高原生活的必需。寒冷的时候可以驱寒;吃肉的时候可以去腻;饥饿的时候可以充饥;困乏的时候可以解乏;瞌睡的时候,还可以清醒头脑。茶叶中含有维生素,可以减轻高原缺少蔬菜带来的损害。
风干肉
风干的牛羊肉,是藏民喜欢的食品。一般在每年冬天,往往是11月底做。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,藏民把牛、羊肉割成小块串上,或用竹笼挂在帐房、屋檐下的阴凉处,使之冰冻风干,自然脱去水分,第二年3月后取下烤食或生食均可,味道鲜美。
糌粑
糌粑的主要成份是炒面和酥油,吃饱后一天之内再不吃不喝,也不感到饥渴,吃时味道喷香,不腻。制作:熬一锅奶茶,调上酥油、炒面、曲拉,先喝几碗茶,然后碗里再放入一大块酥油,加进炒面,把手洗净,慢慢搅拌,待拌匀时用手捏,尽量把融化的酥油和炒面拌匀,用手捏成炒面团,用手拿着吃,这就是糌粑。
“强木都”茶
藏族饮料以茶为主,喝茶是藏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一般藏族的早点,喜欢用“强木都”茶。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、干酪粉和酥油,再倒上茶水,茶水喝完后,将糌粑用勺搅着吃。
酸奶
酸奶是乳汗发酵酿制成的半凝固体食品,有“达雪”(用提取酥油后的酪浆制成)和“俄雪”(用没提过酥油的奶做成)两种。由于酸奶是牛奶经过发酵作用的食品,所以营养更为丰富,也较易消化。酸奶是中甸地区藏族家里特有的一种奶制品,藏语叫“说”。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,具有丰富的营养价植,有助于消化,生津止渴,最适合老人和小孩吃。据说,一生若不断吃酸奶有延年益寿之功效。
氽灌肠
氽灌肠又称三肠、五肠。以新鲜羊小肠为衣,分别灌以羊血、羊肉、青稞面或豆面,分称血肠、肉肠、面肠,合称三肠;另有灌以羊肝、羊油者,分别称肝肠、油肠,与前三肠合称五肠。此菜多为藏族同胞在新年时成批灌制,供年节氽食。 味香鲜,食而不腻,凉爽开胃,是极好的凉菜。随食随取,可保存约1年之久。
答: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。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,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,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,以其原料的营养性、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。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。
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,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。茶叶在唐以前亦称“”,《尔雅·释木篇》中说:“木,苦荼(茶)也。”藏语称茶为“荚”,是当时汉语“” (茶树)的译音。茶叶具有消食、止渴、去腻等特殊的功能,对于缺氧、干燥和以肉食、酥油、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,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。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,史料记载,早在囊日松赞时期,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。把茶叶当作开胃、养身之药由来已久。藏文史书《藏汉史集》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: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,静养之时,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,口中衔着一根树枝,枝上有几片叶子,在屋顶上婉转啼叫。国王派人查看,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。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,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,觉得清香,加水煮沸,竟是上好饮料。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,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,是为茶叶树。从此,茶叶被引进藏区,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。
据藏族史料记载,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,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。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。松赞干布统一西藏,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,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,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。唐高宗时“缣马交易”、唐玄宗赤岭的“互市换马”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,用良马和唐朝换茶。对此,唐朝专门成立了“茶马司”,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。
公元743年,唐蕃会盟,立碑于“赤岭”(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),建立了“茶马互市”。为了交换茶叶,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、汉茶叶贸易,称为“汉地五商茶”。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。在藏文的《汉藏史集》中,有两章(《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》、《茶叶的种类》)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。书中写道:“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,此后噶米王(即赤松德赞)向和尚学会了烹茶,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。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。
”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《甘露之海》。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,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。茶叶一经传入西藏,它所具有的助消化、解油腻的特殊功能,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,上至王公贵人,下至庶民百姓,饮茶成风,嗜茶成性,纷纷竟相争求。于是,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。 宋朝时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“边茶古道”,相继在雅州(今四川雅安市)、黎州(四川汉源县)、调门(四川天全县)等地设立“茶马互市”,从而开辟了由川西经甘孜、昌都至乌斯藏的茶道。这条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。当时雅州曾规定:吐蕃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公斤;一匹中等马可换茶叶80公斤;一匹下等马可换茶叶40公斤。元、明、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萨、萨迦、日喀则、江孜、墨竹工卡、拉孜、昂仁等地设立过“茶马司”,管理茶马互市贸易。据记载,明初茶贵马贱,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;明末茶贱马贵,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。民国时期,通过川藏、滇藏贸易,输到西藏的茶叶量更大,据1941年统计,每年从康定输到拉萨一带的茶叶就达20多万包;从云南输到西藏的茶叶约2.6万多包。这种“茶马互市”不但成为藏汉经济的干渠,而且促进了西藏民间贸易的发展。
后来,茶马贸易又扩大到私商交易,有不少四川、云南茶商将茶贩运到西藏,利获数倍,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腹地、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。汉地与藏地之间的茶马贸易,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,对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,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使西藏饮茶日益成风。
久而久之,一种新型的、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渐形成,饮酥油茶也日益成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。 在西藏高原这种带有草原风味、具有独特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,一千多年来,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社会风俗、社会礼仪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,从茶礼、茶具、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形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特色。喝茶是藏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客来敬茶,是藏族茶俗中最主要的内容,反映出他们日常生活的恭敬、和睦、祥和的气氛。
在西藏,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、甜茶、清茶,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。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。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。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:以产于四川、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,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(荚沽),滤出茶叶,倒入茶罐,放在一旁待用。做茶时,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,倒入“董莫”(酥油茶桶),加入酥油,再用力将“甲罗”(打酥油茶用的棍子)上下来回搅动,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。随着社会的进步、生活水平的提高、电力走入高原人家,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,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现代的操作方式。
在西藏,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,喝茶的茶碗有瓷碗“噶吁”、银碗“俄波”、玉碗“央池”、木碗“星泼”等。按藏族传统,民间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,这种木碗一般用桦木、杂木雕琢而成。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烫嘴、喝茶香、携带方便等特点。 在农牧区,一般藏族的早点喜欢吃“强木都”。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、干酪粉(细奶渣)和酥油,再倒上茶水,茶水喝完后,将糌粑用勺搅着吃。
藏族一天到晚离不开茶,一般早上更要喝茶。如果在农牧区,你可见到几乎每个藏族家庭都有火钵,上面经常煨着一壶清茶。有条件的家庭早茶必须是酥油茶,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。藏族民间对喝茶也十分讲究,喝茶时不能作响,而要轻啜慢饮,喝茶发出声响被当成缺少修养的表现。 在西藏民间,藏族把敬茶作为远别的一种重要礼仪,祝愿亲朋好友一路平安。村口、车站、机场,常常可以见到送行的人们背着盛满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,为亲友送行;小孩生下来的第二天(女孩是第四天),亲朋好友也要带上酥油茶为之祝贺;到医院里去探望病人,带上一瓶浓浓的酥油茶或甜茶,病人会感到莫大的安慰。
在西藏,不管是在农区、牧区,还是在城镇,无论是远方来客,还是常住的友人,一踏进主人家门,首先端出的是香喷喷的酥油茶,主人双手捧上,恭敬地请你喝一杯,接着再寒喧议事。请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。
秘境徒步 | 拉萨-羊湖-白马林措徒步-珠峰-纳木错5日经典小环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