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西藏有什么民俗?去西藏要懂哪些礼仪?
答:献哈达
献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。婚丧节庆、拜会尊长、朝觐佛像、音讯往来、送别远行等等,都有献哈达的习惯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,纺得稀松如网;也有优良的、用丝绸做料的哈达。哈达长短不一,长者一二丈,短者三五尺。哈达表示纯洁、诚心、忠诚的意思。自古以来,藏民族人民认为白色象征纯洁、吉利,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。当然也有五彩哈达,颜色为蓝、白、黄、绿、红。蓝色表示蓝天,白色表示白云,绿色表示江河水,红色表示护法神,黄色象征大地。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,是最隆重的礼物。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,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。
磕头
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,一般是朝觐佛像、佛塔和活佛时才磕头,也有对长者磕头的。磕头可分磕长头、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。在大昭寺、布达拉宫及其他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,常常可以见到磕长头的人群。磕时两手合掌高举过头,自顶、到额、至胸,拱揖三次,再匍伏在地,双手直伸,平放在地上,划地为号。然后,再起立如前所做。在寺庙里,也有一种磕响头的磕头方法。不论男女老少,先合掌连拱三揖,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,用头轻轻一顶,表示诚心忏悔之意。
敬酒茶
藏民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,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,向空中抛撒三次。酒席上,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,然后一饮而尽,主人饮完头杯酒后,大家才能自由饮用。逢年过节,到藏民族家里做客,主人会请你喝青稞酒。青稞酒是不经蒸馏、近似黄酒的水酒,度数一般为十五度至二十度,西藏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。喝酒时,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,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,不然主人就不高兴,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,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他。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,客人进屋坐定,主妇或子女必来倒酥油茶,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,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,这样,才算是懂得礼貌。
接待客人时,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,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,并使用敬语,如在名字后面加个:“啦”字,以示尊敬和亲切,忌讳直呼其名。迎送客人,要躬腰曲膝,面带笑容。室内就坐,要盘腿端坐,不能双腿伸直,脚底朝人,不能东张西望。接受礼品,要双手去接。赠送礼品,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。敬茶,酒,烟时,要双手奉上,手指不能放进碗口。以上是藏民族礼仪中最常见、最普遍的情况,其他还有称呼上的礼节。
称呼上的礼节
尊称别人时,一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一“啦”字。例如称格桑为“格桑拉”,扎西为“扎西拉”;教师称为“格拉”,厨师称为“玛青拉”等等。。藏语还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。用敬语对尊者或客人说话,表示尊敬对方。在拉萨甚至整个西藏,每句话都有3种讲法,一是普通话,一是敬语,一是最敬语。无论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都是这样。地位相同的人相互用敬语,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也用敬语,对地位悬殊的人用最敬语。不会敬语的人被认为缺少教养,而敬语用错了,便会闹出笑话。藏族人非常重视称谓,称谓不准确,往往被认为不懂礼貌。其次,在吃饭方面,还有食不满口、咬不出声、喝不作响、拣食不越盘的规矩。行路时,有不抢在他人前面,相遇必先礼让的规矩。坐时有不能抢主宾席、不能东倒西歪、不能随便伸腿。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,拍手掌。行路遇到寺院,玛尼堆,佛塔等宗教设施,必须从左往右绕行。 不得跨越法器,火盆。经筒,经轮不得逆转等规矩,这是一般长辈教育子女的一些必须注意的礼仪。
想要了解更多西藏旅游相关信息,欢迎查阅奥德赛旅行网(www.tibetcn.com),或直接添加微信139 8909 6049,咨询最新西藏旅游线路以及报价。